春水堂 金陵實業 經濟部水利署 泉麗方
臺灣到處有溫泉,為什麼地熱發電「落後」菲律賓30年?(三)
2016-11-04

承上篇

宜蘭利澤發電廠開發方雖然找來鑽井及地質專家詳細說明,表示技術可行且安全無虞。但因涉及專業,國內無案例,環委也無法證實開發單位的說法。

傳統電路網勒死臺灣地熱發展

雖然新型的地熱系統不會有誘發地震或地下水流失等環境問題,但國內還是存在地熱發電的限制。

目前最嚴重影響地熱發電效率的,莫過於「集中式電網」。根據高成炎的文章王守誠的專欄,2003年開始,政府重新重視地熱發電,並於2013年訂出2016年達到地熱發電1MW的目標,因此2015年,藍綠兩黨的地方政府皆端出地熱發電計畫,分別為新北市金山地熱BOT案及宜蘭縣清水地熱BOT案,能源局甚至補助金山地熱BOT案鑽一口試驗井。

許多國內能源業者均參與這兩場BOT說明會,但兩案都面臨電線容量不足導致投資難以評估的窘境。

因為臺灣的電路系統屬於傳統的「集中式電網」,電力由臺電在電廠集中生產,然後經過大電網、變電所等,配送到全臺灣的用戶家裡。所以每條電線都會有方向性,比如只能「臺電→你家」,不能「你家→臺電」;而且每條電線也都有承載電力的上限,比如通往人口稠密區的電線,可承受的電力就比較大,通往閒置用地的電線容量就很小。

而臺電在金山跟基隆原有的電路網,沒辦法承受多餘的電力,所以金山地熱若發電超過5MW,業者便要自行拉電線到基隆併網;清水地熱若超過2MW,業者也得重新拉電線到7公里外的變電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就說過:「各種再生能源的小型發電連結電網的問題,還是需要盡快建置智慧電網,不能再完全往集中式的去思考了。」

臺大地質教授宋聖榮也建議,除了大型發電廠,不少離島、偏遠山區地區更適合發展「小而美」的社區型地熱電廠,經過因地制宜的設計,不但減少電力傳輸的耗損、更可發展分散和自主能源,且可結合環保休閒與觀光產業,也為部落與地區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王守誠認為,在小規模開發缺乏經濟效益,大規模開發又充滿高風險的情況下,實際上只有國際級專業團隊才有能力接手,國內缺技術、缺人才但不開放國外專業廠商競標,缺乏國際技術接軌是國內發展地熱最主要的隱憂。

2015年「世界地熱大會」上,王守誠曾遇到友邦萬那杜(Republic of Vanuatu)、厄瓜多(Republic of Ecuador)的政府官員及電力公司代表,這些國家與臺灣一樣充滿地熱資源,正積極尋找國際支援協助管理及開發,一旦完成開發,他們便可以享受無污染的能源,並在國際上交易碳權取得更多收益。

而目前世界最大的地熱專業市場──非洲肯亞──近5年便增加了392MW地熱發電容量,預計2030年要達到17,500MW的地熱發電容量,肯亞之所以可以進步神速,最主要原因便是世界銀行提供務實的獎勵制度吸引國際團隊開發地熱。

地熱大國每年發電至少500MW,他們怎麼辦到的?

根據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 21)2015年的報告,全世界地熱發展前10名分別是美國、菲律賓、印尼、墨西哥、紐西蘭、義大利、冰島、土耳其、肯亞、日本。各國對於地熱發電皆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地熱能源生產大國
資料來源: 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2016年全球再生能源概況報告書》
圖表製作:關鍵評論網 Nelly Wu

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