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堂 金陵實業 經濟部水利署 泉麗方
臺灣到處有溫泉,為什麼地熱發電「落後」菲律賓30年? (二)
2016-11-04
承上篇
曇花一現的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

其實,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臺灣曾在國際地熱發展上遙遙領先,早在1981年,政府就在宜蘭清水設置了全臺第一座地熱電廠,使臺灣成為全世界第14個地熱發電國。

大紀元報導,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場,當時功率雖高達每小時2MW,但經過12年的運轉,一直無法突破地熱發電瓶頸,發電量持續下降,甚至低到每小時0.18MW,清水地熱發電廠最終在1993年停止運作,轉移給宜蘭縣政府。目前清水地熱發電廠被規劃成地熱休閒遊憩區與地熱發電小型示範區。

公視報導,由於宜蘭清水地熱電廠使用的是傳統的「閃發式發電系統」,只有蒸汽熱能能被充分利用,80%熱水的熱能全都排放浪費掉。此外,遲遲無法解決「酸性腐蝕」及「管路結垢」的技術問題,更是直接導致清水電廠發電量下降、停止運轉的主要原因。

著重核能,臺灣地熱發展原地踏步30年

而在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停止運轉後,臺灣的能源重心便轉向核能。1970年代,臺灣的核能發電比率明顯增加,之後一直維持在臺灣總發電量的15%-20%。

王守誠提到,地熱相關技術及人才自此出現斷層,難以重起爐灶。而與臺灣差不多時間開始發展地熱發電的菲律賓在1990年停用核能後,持續精進地熱發電技術,不僅降低整體電力成本,目前甚至躍升為世界第2大地熱發電國,並且對智利、肯亞輸出地熱發電技術。

而在地熱發展停滯近30年後,臺灣的地熱技術及觀念都跟國際嚴重脫節,近10年兩次油價大漲雖促使宜蘭縣政府想重新啟動地熱發電,但因為缺乏技術及人才,都只有新聞而無結果。

台電歷年裝置容量
Photo credit:臺灣電力公司能源發展概況

缺乏觀念及人才,也嚴重影響地熱能源政策。雖然2003年開始,政府重新重視地熱發電的重要性,但經濟部仍由於對地熱的了解不足,誤以為2025年才有成熟的深層地熱發電技術,因此對於地熱能源的規劃遠落後於國際。

2015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上,經濟部提出地熱面臨的問題是「新型態『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技術尚未成熟,實際可開發量仍需視其技術成熟度而定」。

事實上,國際已有許多3,000公尺以上的深層地熱生產井,其中「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更早在2010年便被法國、德國採用,而業界標準工作時間為35~45天完成,每口井平均可以供應6.8MW的電力。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在今年10月20日剛通過的宜蘭利澤地熱電廠環境評估會議中,環評委員也因為缺乏所需知識,不敢貿然通過。

宜蘭利澤發電廠預計採用新的地熱發電技術「閉迴路熱量收集系統」(CEEG)工法,泛科學報導,CEEG工法所打造的地熱井,是同軸的內外雙管,就像在吸養樂多用的小吸管外再套一根喝珍珠奶茶的大吸管。將冷水從外管往下流到地底,加熱至數百度高溫後,再由內管返回地表,再利用返回地表的熱水蒸氣發電。

因為CEEG工法的水循環都在封閉的管線中,不像EGS系統需要把水打到地層中,也不抽取地下水,所以不會有誘發地震、結垢與用水流失的問題。

地熱CEEG
資料來源: 「利澤地熱電廠開發案」環境影響說明書
圖表製作:關鍵評論網 Nelly Wu

接下篇